歡迎您的到來!今天是 |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合作經濟 |
供銷合字〔2017〕26號 |
時間:2017-05-31 10:42作者:qsxgx 點擊:
次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關于做好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供銷合作社: 2014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啟動以來,全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綜合改革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國務院批復的河北、浙江、山東、廣東四個試點省供銷合作社圍繞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需要,因地制宜進行管理體制和服務機制創新,努力打造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形成了一批改革創新成果。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以下簡稱總社)試點工作組結合對試點省的評估驗收和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工作進展情況,提煉總結了11項成熟經驗做法。經總社研究決定,將這批試點經驗在全國各地供銷合作社復制推廣。為做好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復制推廣的經驗內容 ?。ㄒ唬┖颖笔」╀N合作社《推進基層社分類改造夯實為農服務組織基礎》、《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聯合社構建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市場體系提升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整合經營服務資源打造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的經驗。 ?。ǘ┱憬」╀N合作社《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打造為農服務大平臺》、《創新農資服務方式推動農資銷售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的經驗。 ?。ㄈ┥綎|省供銷合作社《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土地托管服務》、《創新聯合社治理機制構建聯合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開展“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促進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經驗。 ?。ㄋ模V東省供銷合作社《加強社有企業產權業務合作促進供銷合作社上下貫通》的經驗。 ?。ㄎ澹┖颖?、浙江、山東、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現代流通服務網絡》的經驗。 二、高度重視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 這批試點經驗是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最新成果,是試點地區供銷合作社團結拼搏、創新創造的經驗總結,是供銷合作社廣大干部職工集體智慧的結晶,對推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向縱深推進具有較強的示范作用。各地供銷合作社要深刻認識復制推廣試點經驗的重要意義,將復制推廣工作作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和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牢固樹立“為農、務農、姓農”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獨特優勢,堅持問題導向和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著力強化基層組織改造,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努力在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切實做好組織實施 各省級供銷合作社要將復制推廣工作列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推動,確保試點經驗落地生根,產生實效。要采取多種形式組織系統干部職工學習研討,加強宣傳報道,為推廣經驗、深化改革營造良好氛圍。要聚焦改革難點,突出工作重點,制定復制推廣方案,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落實責任分工。要善于將試點經驗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借鑒吸收,走出符合各自實際的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新路子。要實行定期檢查和督辦制度,進一步強化工作考核,建立績效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要積極爭取黨委、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支持,集中系統資源力量,形成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合力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各省級供銷合作社要于今年5月底前,將本地區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方案報送總社合作指導部,今后每半年報送一次進展情況??偵鐚⑦m時對試點經驗推廣和綜合改革進展情況進行督導,并將有關情況向省級黨委、政府通報。 附件: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匯編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2017年4月22日 附件: 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匯編(注:可點擊快速訪問) 目 錄 1.推進基層社分類改造 夯實為農服務組織基礎 ·························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 2.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聯合社 構建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 ·· ······················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 3.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市場體系 提升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 4.整合經營服務資源 打造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平臺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 5.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打造為農服務大平臺 ························ 浙江省供銷合作社 6.創新農資服務方式 推動農資銷售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 ························ 浙江省供銷合作社 7.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 開展土地托管服務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 8.創新聯合社治理機制 構建聯合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 ······················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 9.開展“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 促進農村發展農民致富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 10.加強社有企業產權業務合作 促進供銷合作社上下貫通 ························ 廣東省供銷合作社 11.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建設現代流通服務網絡 ··········· 河北、浙江、山東、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等
?推進基層社分類改造
夯實為農服務組織基礎 基層社是供銷合作社直接面向農民的綜合性服務組織,是供銷合作社服務“三農”的主要載體。綜合改革啟動以來,河北省供銷合作社按照“強化合作、農民參與、為農服務”的要求,以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為核心,因地制宜推進基層社改造,實現了農民得實惠、基層社得發展的雙贏。 一、基本做法 ?。ㄒ唬┩七M分類改造。根據基層社的不同發展情況,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改造。一是針對實力較強基層社,拓展服務功能改造。如邯鄲市涉縣井店基層社圍繞當地花椒、小雜糧主導產業,開展農產品收購加工,建立莊稼醫院,建設電商服務站,開展資金互助、養老幼教、文化娛樂、水電費繳納等服務,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綜合性服務。二是針對實力較弱基層社,引進社會能人改造。如遵化市供銷合作社引入大學生村官、村“兩委”負責人、涉農龍頭企業等農村先進生產力代表入社,改造創辦新型基層社25個。三是在基層社空白鄉鎮,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基層社。先由縣級社領辦創辦帶動力強、管理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依托其組建新型基層社,按照“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選舉產生基層社理事會和監事會成員,實現基層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融合發展。如承德市推廣“兩社融合”模式,改造新建基層社120個,占基層社總數的57%。四是省市平臺功能延伸改造基層社。依托省、市供銷合作社的農產品電商、農村產權交易、農村資金互助、合作保險、互聯網金融、融資擔保、金融租賃等企業平臺,采取業務、產權、資金合作的方式,向下延伸經營業務,幫助基層社提升為農服務功能和水平。 ?。ǘ娀献鹘洕M織屬性。新型基層社堅持合作制基本原則,通過健全管理運行機制,著力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努力實現農民主體地位。一是按照合作制原則完善治理結構。落實基層社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強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提高農民社員在經營管理事務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二是拓寬基層社負責人選任渠道。吸納農民合作社負責人、村兩委負責人、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入社,其中的優秀分子被選為基層社領導班子成員。三是規范基層社和農民社員的利益分配關系。建立健全按交易額返利和按股分紅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切實做到農民出資、農民參與、農民受益。 ?。ㄈ╅_展系列綜合服務。新型基層社圍繞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發展各類經營服務主體,開展系列化、綜合性服務。一是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升服務功能,推動農業適度經營。如欒城南高供銷合作社成立農業服務隊、農機合作社,開展農資、農技、農機等農業生產服務,托管土地6萬多畝。二是開展農產品銷售服務?;鶎由缤ㄟ^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等形式,幫助農民銷售農副產品。如涉縣石門供銷合作社圍繞本地核桃這一主導產業領辦農民合作社,建設農產品交易中心,開展核桃收購、加工、銷售服務,年銷售核桃仁500多噸,解決100多人就業,服務帶動1500多戶農民,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三是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共同出資、共享利益等方式,創辦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產權清晰、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四是提供農村社區綜合服務。圍繞農資、日用品等經營優勢,整合社會資源,發展消費合作社和農村綜合服務社(中心),為農民提供商品供應、修理修配、代理代辦、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綜合服務。五是拓展農村合作金融服務。依托省、市、縣合作金融服務組織,與銀行、保險、評估、抵押登記等社會機構和部門協作,在基層社發展集投資擔保、互助保險、產權交易、銀行取款機等服務于一體,統一標識、統一監管、統一運營的合作金融超市301家,向廣大農民提供眾多金融產品與增值服務。 二、主要成效 一是基層基礎不斷夯實。河北省供銷合作社兩年多來新建、改造基層社1900多家,覆蓋率由改革前的46%變為現在的涉農鄉鎮全覆蓋。二是社農利益聯結更加緊密?;鶎由缤ㄟ^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建設為農服務中心、維修服務中心、綜合服務社等方式,將農民吸納進來、組織起來,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按照合作制原則加快完善治理機制,強化了基層社與農民在組織上和經濟上的利益聯結。三是服務功能得到拓展。改造后的基層社,圍繞農民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開展農資、農機、農技、農化等系列化服務,創新了引領農民合作社聯合發展新模式、農村社區綜合服務新方式、農村電商金融服務新業態,基層社走出了過去“一買一賣”的傳統經營格局,服務功能由單純的購銷型向多業態型拓展,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助農增收作用發揮明顯,逐步成為集生產、供銷、信用合作于一體的為農服務平臺。 三、經驗價值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加快推進基層社改造的經驗價值在于:一是探索了基層社薄弱空白地區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多種途徑,改變基層薄弱局面,夯實了供銷合作社發展基礎。二是探索了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的具體路徑,把基層社逐步辦成規范的、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三是探索了基層社建設為農服務綜合平臺的多種模式,有效服務帶動了廣大農戶增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目前,河北省供銷合作社因地制宜推進基層社改造的經驗做法,已在江蘇、四川、江西、河南、山東、陜西、安徽、重慶等省市推開。 今后一個時期,各地應立足當地實際,創造性借鑒吸收河北等地經驗,繼續推進基層社分類改造。重點是“提質”,核心是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整合各方資源,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民出資、農民參與、農民受益。
?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聯合社
構建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 中發〔2015〕11號文件提出,要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河北省供銷合作社加快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推動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融合發展,密切與農民的組織和利益聯結,做大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一、基本做法 ?。ㄒ唬┙ㄔO組織體系。按區域型和產業型兩個類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區域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按照行政區劃建設,形成省、市、縣、鄉自下而上、上下貫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體系。產業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由區域內從事同類生產經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形式上因地制宜,可依托省、市、縣、鄉等各級供銷合作社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接受供銷合作社業務管理,規范使用中國供銷合作社標識,獨立開展經營服務活動,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納入供銷合作社統計范圍。 ?。ǘ┩晟七\行機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按照合作制原則完善治理結構。一是健全“三會”制度。建立并規范運行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尊重成員的主體地位,堅持“一人一票”與法定附加表決權相結合的民主管理制度。二是堅持農民主體。廣泛吸引農村經營大戶、大學生村官、村“兩委”干部等加入,其中工作突出的帶頭人可選入理事會和監事會班子成員。三是健全分配機制。普遍實行按交易額返利和按股分紅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每年提取公積金,并按照成員與本社業務交易額量化為每個成員所有的份額,同時政府財政補助形成的財產平均量化到每個成員,作為盈余分配的依據。 ?。ㄈ幦」ぷ髀毮?。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工作職能。河北省委貫徹中發〔2015〕11號文件的《實施意見》指出,合作社聯合社承接政府和供銷合作社賦予的職責,幫助成員社制定發展規劃,開拓市場,維護合法權益,做好指導、服務、協調工作。省政府在批轉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了新型供銷合作社的職能,主要有:受政府委托,協助有關部門,負責制定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規劃;與有關部門配合,共同做好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服務、協調工作;組織領辦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指導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聯合合作,培育品牌,開拓市場;搭建生產、流通、金融、培訓、交流和信息等綜合服務平臺,為成員社和農民群眾提供全方位服務等。 ?。ㄋ模┩卣狗疹I域。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服務規?;鉀Q單個合作社自身解決不了的困難和問題。一是開展綜合服務。開展農產品銷售、農資配送、大田托管、資金互助、合作保險等經營服務業務,積極開展產權交易、農民培訓、農技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等公益性服務。二是推進聯合合作。組織有實力、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成員社以產權聯合、項目合作、資產對接、業務整合等方式,聯合在相關產業、相關領域開展實體化合作。三是加強行業指導。協助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規劃,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政策,積極承擔農業開發項目,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四是推進脫貧攻堅。各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利益聯結、定向幫扶、就業安置、創業扶持等途徑,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增強脫貧攻堅的實效性。 ?。ㄎ澹┘涌烊诤习l展。供銷合作社通過資本注入、業務對接、項目合作等方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組織和經濟連接,實現融合發展。一是在鄉鎮,以資本聯結的方式融合發展。實力較強基層社一般都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并且聯合新建倉儲、加工等經營服務設施,帶動合作社聯合社發展。實力較弱基層社和基層社空白鄉鎮,由縣級社入股鄉鎮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系。二是在縣以上,實現組織和運營的一體化??h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與供銷合作社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供銷合作社主任經選舉兼任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促使供銷合作社轉變行政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建立更加靈活、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為向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過渡創造條件。三是依托社有企業,推動經營網絡對接發展。供銷合作社的日用品、農資、合作金融、農產品購銷、電子商務等社有企業向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延伸經營網絡,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二、主要成效 河北已在11個市、147個縣、1268個鄉鎮建起區域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市、縣、鄉三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新體系初步形成,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正在籌備。一是有效提升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了合作社市場競爭力。單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這個平臺上優勢互補,品牌共用,產品共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增強了闖市場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有效整合了涉農資源,拓展了服務功能。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各級供銷合作社將合作金融、產權交易、電子商務等經營服務直接延伸到基層,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將涉農服務覆蓋到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實現資源共享。三是有效改造了供銷合作社,激發了發展活力。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更多的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入供銷合作社,為供銷合作事業注入新鮮血液,實現了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和管理體制的再造,激發了發展活力。 三、經驗價值 河北省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建設,其經驗價值主要在于: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發展。通過組建合作社聯合社,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開展再合作,形成了規模優勢,實現了抱團發展,增強了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式。密切了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使供銷合作社由原來直接吸納農民入社,變為吸納更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入供銷合作社,辦成了合作社的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更深更牢。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自下而上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推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充分彰顯了合作經濟組織屬性,是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應有之義。目前,山東、山西、內蒙古、吉林、海南、云南、重慶、陜西、甘肅等地供銷合作社在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建設上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各地應結合實際進一步推廣“兩社”融合發展模式,強化供銷合作社合作經濟屬性,不斷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
?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市場體系
提升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按照中發〔2015〕11號文件要求,充分發揮組織體系優勢,以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為牽引,以促進產銷對接為重點,著力完善農產品經營服務網絡,提升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努力打造農產品流通的主導力量。 一、基本做法 ?。ㄒ唬┘訌娹r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建設。統籌系統內外資源,加快構建布局合理、帶動力強的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一是制訂農產品市場建設規劃。結合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農業生產經營特點及地方市場建設規劃,發揮供銷合作社的組織協調作用,科學編制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規劃。二是投資建設大型農產品市場。省社成立農業投資公司,直接投資100多億元,建設了張家口農產品市場、承德農產品物流產業園、唐山冀通山區農產品市場、石家莊名優特農產品物流中心等7個大型市場,占地3500多畝。三是參控股系統農產品市場。通過資本聯合、兼并重組、股權置換、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控股參股全省系統農產品批發市場。通過省社控股的方式,主導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先后將張家口、承德及衡水市桃城區、遷西縣、高邑等地擬建、在建的公益性農產品市場納入供銷合作社體系。四是推進農產品市場改造升級。通過打造示范樣板的形式,帶動市縣供銷合作社加大現有農產品市場改造升級力度,重點建設電子結算、信息處理、檢驗檢測等設施,改善經營條件,提升市場的經營檔次和管理水平。 ?。ǘ┩七M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發揮供銷合作社組織和經營優勢,組織不同形式的產銷對接,擴大農產品銷售。一是組織農民合作社與大型批發市場對接。以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為依托,組織分散的農民合作社、農業經營大戶、農產品經紀人,規?;剡M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如省社組織全省98個縣級社的600多家農民合作社進駐高碑店新發地農產品市場,創建了東西長2.7公里、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的“河北省名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打造冀菜凈菜進京入津的重要渠道。二是組織農產品基地與大型超市和機關團體對接。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為依托,組織區域內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超市、機關團體建立直供關系。如唐山市成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組織各縣區100多個、總面積3萬多畝農產品基地與本地大型超市、大型廠礦企業開展對接,并輻射京津地區,經銷農副產品上千種,年銷售農產品1.2萬多噸,銷售額近億元。三是組織農產品批發市場與城市社區銷售終端對接。成立農產品配送企業,一頭連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生產基地,一頭連接城市社區農產品超市,構建農產品直菜直銷體系,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最大程度讓利城鄉居民。已在石家莊、承德、唐山等7個市建成鮮活農產品直銷超市307個,發展直采基地352個,年銷售額6200多萬元。其中承德市社在市區建成30家集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于一體的蔬菜直營店,覆蓋市中心區全部7個街道辦事處和3個鎮,直接從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采購農產品,銷售定價低于市場價20%以上,年銷售蔬菜5800噸左右,直接讓利市民230多萬元。 ?。ㄈ┡嘤r產品流通主體。自建和聯建農產品銷售龍頭企業,創立品牌,整合當地農產品資源,拓展銷售渠道。一是打造線下經營實體。省供銷集團成立全資公司——畿豐農產品貿易有限公司,注冊“畿豐”商標,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把100多種河北優質農產品打進北京市場。二是打造線上經營實體。省社組建以農產品即期交易為特色的“農產匯”電商平臺,在市縣建立分中心,在鄉村建立電商服務站,網上交易品種達23個,展示品種200個以上,成為匯集全省優質農產品的展示銷售平臺,經銷商遍及全國31個省份,平臺年交易額超千億元,主要指標穩居全國同行前二名。以省平臺為依托,帶動60多個市縣自建本地特色電商平臺。 二、主要成效 一是形成獨具特色的農產品經營服務體系。通過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直采直銷體系和農產品經營服務龍頭企業,河北初步形成有供銷合作社特色的農產品經營服務網絡。建成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103個,年交易額180億元以上,其中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31個,形成以京津冀為核心,北連東北、西通晉蒙、南接中原、東聯膠東半島,布局合理、對接產地與消費終端的農產品市場網絡集群。二是提升了農產品購銷能力。2016年,全省農副產品購進總額415.4億元,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180億元,分別較改革前的2013年底增長104.8%和62.6%,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和市民買貴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保障了居民的“菜籃子”安全。三是推進了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經營龍頭企業廣泛建立質量監測和追溯機制,帶動基層供銷合作社和專業合作社實現規?;N養、標準化生產,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保障了農產品質量。 三、經驗價值 河北的經驗價值在于:一是通過健全農產品經營服務網絡,從“銷”這個環節帶動了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基地的發展,較好解決了農民“賣難”問題。二是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了農產品流通成本和銷售終端價格,促進解決了市民“買貴”問題。三是探索了構建農產品經營服務網絡有效模式,通過控股參股市縣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或龍頭企業,將系統眾多經營網點凝聚成產業集團,將組織和經營優勢轉化成市場競爭優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廣東、山東、浙江等地結合實際,在這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河北等地供銷合作社通過改造升級農產品經營服務網絡,多種方式促進產銷對接,形成了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平衡了供銷矛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他們的經驗做法,適應了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值得各地借鑒和推廣。
?整合經營服務資源
打造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平臺 綜合改革試點以來,河北省供銷合作社系統適應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要求,統籌整合各類經營服務資源,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努力拓展經營服務領域,滿足城鄉居民生產生活多樣化需求,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基本做法 ?。ㄒ唬┮虻刂埔私ㄔO綜合服務平臺。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結合,實行村社共建。結合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采取供銷合作社籌資主辦、與鄉(鎮)村聯合興辦、組織社會經營戶共建等多種方式,在村級建立農村綜合服務社,在鄉鎮和較大行政村建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形成輻射周邊多個鎮村、服務更多農民的農村綜合服務網絡。石家莊市正定縣供銷合作社與塔元莊村“兩委”共同出資1000多萬元,建設占地2571平方米大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村民不出村即可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方便快捷的現代服務。二是與基層社改造結合,實行合作共建。把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作為改造基層社、提升為農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吸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以及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入社,利用基層社在農村的經營網點、服務設施和管理人才等資源,興建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拓展基層社服務功能,實現基層社的改造提升。三是與經營網絡延展相結合,實行社企共建。省社積極推進省級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等平臺與市、縣社對接,加快分支機構建設,將各類經營服務功能植入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構建起上下貫通的合作金融服務體系,提升為農服務能力。 ?。ǘ┨嵘C合服務平臺建設管理規范化水平。河北省供銷合作社按照《農村綜合服務社規范》和《農村綜合服務社星級劃分與評定》國家行業標準,不斷提升農村綜合服務社和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的硬件標準,規范經營服務內容和質量。制定印發《關于推進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建設的實施方案》,依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結合小城鎮建設和商圈輻射范圍統籌規劃,確定綜合服務中心(社)規模與服務項目。原則上每個綜合服務中心服務居民不少于3000人,綜合服務社服務居民不少于1000人。以星級農村綜合服務社創建評定為抓手,加強規范管理,實行“四個統一”,即:統一名稱、統一標識、統一外觀裝飾、統一服務承諾。以現代經營手段,大力拓展服務功能,重點開展農資和日用消費品供應、農產品加工銷售、土地托管、電子商務、文化娛樂、養老幼教、就業培訓等生產生活服務,并設立農村金融服務網點,開展各類代辦代理服務。 ?。ㄈ┮劳芯C合服務平臺拓展服務領域。堅持以城鄉居民需求為引導,不斷創新經營方式,為城鄉居民提供多樣化、全方位服務。一是創新農業生產服務方式。依托供銷合作社農資經營服務網絡,由村集體提供場所,供銷合作社聯合有關經營主體和個人共同建設農業生產服務中心,圍繞良種推廣、耕種澆水、測土配肥、統防統治、聯合收割、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開展“保姆式”“菜單式”托管服務。二是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進社區。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依托農村綜合服務社(中心)規范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與縣級以上分揀加工中心對接,促進資源循環和高效利用,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三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省社創辦了“農交匯”“八方聯采”“云供銷”三家省級電商平臺,依托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社)發展鄉鎮電商服務中心和村級電商服務站,為農村居民提供網絡代購、農產品銷售以及手機充值、水電費繳納、“三農”信息等服務項目,并設立配套物流服務設施,提供快遞代收代寄服務,幫助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四是探索開展農村金融服務。省社組建了以投資管理、產權交易、農村資金互助、小額貸款、互聯網金融、融資擔保、合作保險、金融租賃等金融服務平臺,對接市、縣社,在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設立經營網點,構建起上下貫通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五是創新社會服務管理模式。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開展養老、托兒、婦女服務、殘疾人康復、家庭教育等社會服務,為城鄉居民提供綜合性、個性化生活服務。 ?。ㄋ模┮劳芯C合服務平臺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地方黨委、政府紛紛將供銷合作社農村綜合服務社建設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供銷合作社以此為平臺積極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推動經營性服務與公益性服務相結合,實現綜合服務平臺的可持續運轉。 二、主要成效 ?。ㄒ唬U大了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網絡覆蓋面。全省農村綜合服務組織快速發展,目前共組建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1790個、農村綜合服務社18339個。各地普遍依托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社),對傳統的農資、日用消費品、農產品經營企業實行連鎖經營業態改造,并逐步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加快電子商務應用,推動了傳統商品經營的線上線下融合,擴大了經營服務網絡覆蓋面。全系統發展連鎖企業251家、配送中心476個、連鎖配送網點47733個,建立鄉鎮電商服務站1600多家、村級服務站5500多個,縣及縣以下銷售總額1487億元,比2013年增長84%,供銷合作社逐漸成為農村流通中的主渠道。 ?。ǘ恿嘶鶎由绲母脑炫c發展。通過將農村綜合服務社(中心)建設與基層社改造相結合,推動實力較強的基層社發揮資產優勢,整合資源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采取聯建方式推動空殼基層社建設農村綜合服務社,恢復經營服務功能;采取社有企業帶動、吸納社會資金參與的方式,在基層社空白點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社,重建供銷合作社服務陣地。 ?。ㄈ┐罱速Y源整合的平臺。河北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村綜合服務社(中心)建設,將其作為承接有關涉農政策和服務職能的平臺,2014年以來,支持農村綜合服務社(中心)建設資金近億元,涉農部門20余項服務項目放到綜合服務社開展。村“兩委”通過提供空閑房屋和閑置土地建設農村綜合服務社,既服務了農民群眾,又增加了集體收入。農村綜合服務社(中心)通過經營性服務創造部分收入,通過政府部門購買服務補貼部分費用,一般都能實現財務平衡并略有盈余,既滿足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又保證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驗價值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通過打造城鄉社區服務中心和農村綜合服務社,加快了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和經營服務網絡向村居的延伸,促進了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資源的整合,拓展了現代農業服務、居民生活服務、再生資源回收、農村金融、生態養生、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方便了城鄉居民生產生活,實現了黨委政府得民心、農民群眾得實惠、供銷合作社得發展的多贏。目前,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已建設農村綜合服務社(中心)37.4萬家,覆蓋66%以上的行政村,江蘇、安徽、河南、貴州、云南等地已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河北等地供銷合作社的經驗做法,順應了城鄉發展一體化加速推進的形勢要求,滿足了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的多樣化需求,在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等方面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打造為農服務大平臺 浙江省統籌農業經營體制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工作,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組織網絡優勢,有效整合涉農部門和社會資源,打造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為農服務綜合平臺,提高了為農服務效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一、基本做法 ?。ㄒ唬┩七M“三位一體”農合聯體系建設。發揮供銷合作社的骨干作用,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為農服務組織聯合起來,建立具有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功能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以下簡稱農合聯)。農合聯是在黨委、政府領導下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由民政部門注冊登記。原則上按行政層級設置,以縣、鄉鎮兩級為重點,逐步形成省、市、縣、鄉鎮四級組織體系。鄉鎮級農合聯主要由轄區內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合作農場、為農服務的涉農企事業單位等組成。省、市、縣級農合聯分別由下級農合聯和轄區內規模較大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涉農企事業單位等組成。省、市、縣級農合聯設執委會,依托供銷合作社組建,鄉鎮級農合聯依托基層社或鄉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組建。 ?。ǘ┩晟妻r合聯內部治理結構。農合聯按照“農有、農治、農享”原則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實行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一般選舉政府分管領導為理事長,依托同級供銷合作社組建執委會,負責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省、市、縣三級農合聯成立資產經營公司和農民合作基金。農合聯資產經營公司一般由參加農合聯的同級供銷合作社、涉農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其他會員合股組建,也可由供銷合作社單獨組建。農民合作基金來源為財政注資作為原始基金、農合聯資產經營公司按不低于20%比例上繳年度資產收益、財政獎補和捐贈等,主要用于為農服務事業、優先用于建立和補充農村合作金融風險補償資金。各級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現行管理模式保持穩定,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按照農合聯執委會建設要求,合理設置內設機構和經營服務平臺,并落實相應的人員編制和保障措施,加強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建設,確保農合聯高效順暢運行。 ?。ㄈ娀r合聯三大服務功能。著重拓展生產、供銷、金融三大服務內容。推進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h鄉兩級農合聯組織縣級農資公司、基層社、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參股組建莊稼醫院,建立以農資公司為主導、莊稼醫院為基礎的多方參與、利益共享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結合農資連鎖經營網絡建設,推進莊稼醫院合理布局和建設,形成以莊稼醫院為平臺,集農資銷售、病害防治、技術指導、新品推廣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推進現代商貿服務體系建設。引導村集體、農戶組建消費合作社,建設商貿綜合體,組織縣級供銷合作社、消費合作社、農民合作社、超市、商貿綜合體、社會資本共同參股組建連鎖配送公司,建立以連鎖配送公司為主導、商貿綜合體和農民合作社為基礎的多方參與、利益共享的現代商貿服務體系。以商貿服務體系為依托,發展電子商務,形成具有統一品牌和形象的線上線下相融合、城市鄉村廣覆蓋的日用品和農產品連鎖配送體系。推進農村信用服務體系建設。發揮農信機構作用,在對農合聯會員信用狀況評定基礎上,實行對農合聯會員授信服務與擔保服務全覆蓋。同時,依托現代農業服務和城鄉商貿服務體系,將普惠金融服務延伸到村。引導有條件的農合聯成員合作社組建資金互助會,為農民提供資金互助服務。 ?。ㄋ模┏薪由孓r服務職能。省政府明確農合聯承接涉農部門2大類16項服務職能,一是服務型職能,如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委托給農合聯;二是公益性職能,如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產品展示服務、涉農政策性保險等,以購買服務方式轉移給農合聯。各市縣逐步將涉農部門的相關職能轉移給農合聯,有條件的地方將服務人員一并轉入農合聯。義烏市將以前分散在農業、林業、水務等涉農部門的部分農業公共服務職能交由農合聯承擔,將涉農部門的涉農服務事業單位和人員編制轉入農合聯,使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服務工作從主要依托涉農部門轉為主要依托農合聯。淳安縣將農貿市場運營管護和農民合作社的信息備案審查、項目申報初審、規范化管理事項委托給農合聯。臨海市共梳理出3大類、17項職能,首批已將4項職能劃轉到了農合聯。 二、主要成效 浙江全省市、縣、鄉三級農合聯組織體系全部建成,省級農合聯將于2017年上半年組建。一是提升了供銷合作社服務能力。農合聯聚合生產供銷信用服務功能于一個平臺,優勢疊加、同頻共振,更加高效發揮作用,突破傳統供銷合作社農資供應為主的單一服務模式,構建起全鏈條保姆式服務新體系,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二是增強了社有企業經濟實力。引導農合聯會員企業利用組織網絡優勢,打造產業體系,整合品牌體系,健全營銷體系,培育年銷售10億元以上企業48家、50億元以上企業9家、各類農業龍頭企業258家。農資市場占有率穩定在70%以上,農產品流通量占全省的30%以上。三是強化了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利益共同體建設。目前,各級農合聯已吸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的會員3.2萬個,占比80%以上。全省農民合作社、各類為農服務組織和企業大都已加入到農合聯,供銷合作社密切了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帶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四是促進了基層社發展?;鶎由缛谌朕r合聯后,服務領域更廣了,服務功能更強了,服務體系更全了,特別是一些基層社薄弱和空白鄉鎮通過組建農合聯,基層組織得到重建。如諸暨市供銷合作社原先僅剩一塊牌子,承擔農合聯任務后,重新落實了18個事業編制;通過創辦鄉鎮農合聯,全市27個鄉鎮基層社全部恢復,實現了全覆蓋。 三、經驗價值 構建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把供銷合作社的體制、品牌、網絡優勢,與農民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優勢、信用社的資金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大組織大平臺與小組織小農戶的有機結合,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創新舉措,也是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有效途徑。浙江省在兩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打造功能更完備的為農服務綜合平臺方面探索出可行路徑。將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與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涉農部門職能轉變及企事業單位改革聯動,把各涉農部門分散的服務資源有效整合,打造了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二是在推進供銷合作社體制創新方面探索了有效模式。依托農合聯這一平臺,供銷合作社在不改變社有資產和組織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新型合作關系,服務功能更加健全,市場化運作機制更加完善,與農民利益聯結更加緊密。 發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對政府來說,核心是整合涉農部門服務資源,難點是對農業行政管理體制作出相應調整;對供銷合作社來說,核心是采取市場經濟手段構建以農民為主體的新型組織體系,難點是理順農合聯與供銷合作社的關系。因此,各地可由農業綜合部門牽頭,參照浙江省的經驗做法,選擇若干基礎條件好、改革意愿強的縣,依托供銷合作社進行“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示范,然后再逐步推開。
?創新農資服務方式
推動農資銷售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 綜合改革試點以來,浙江省供銷合作社積極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創新經營服務方式,推動農資銷售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促進了農資企業轉型升級,助推了綜合性、規?;?、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建設。 一、基本做法 ?。ㄒ唬┩七M農資企業“三化”轉型。2014年,浙江省社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資企業服務轉型的意見》,按照“合作化、一體化、個性化”和“一企一策”的原則,引導各級供銷合作社制定農資企業轉型方案,推進農資企業由賣商品向賣服務、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轉變。一是創辦服務類合作組織,提升合作化服務能力。充分發揮農資企業與農業、農民聯系緊密的優勢,領辦、創辦或入股統防統治、植保、農機、烘干、勞務、金融等服務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農資企業+合作社+農民”的方式,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化、全程化服務。省農資集團加強與系統合作,進一步整合資源,牽頭組建省級植保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提升規?;漳芰?。二是拓展經營范圍,提升一體化服務能力。引導農資企業在鞏固化肥、農藥、農膜等傳統經營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寬經營領域,開展農機具、種子、飼料、獸藥經營和農產品購銷、精深加工等業務,延伸產業鏈條。重點支持農資企業以農資供應為基礎,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為突破口,為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種養大戶等生產經營主體開展機耕、機插、機收,農產品生產、銷售等綜合性、一體化服務,將經營服務觸角貫穿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逐步實現由農資商品經銷商向農業綜合服務商轉變。三是推進服務轉型,提升個性化服務能力。引導農資企業轉變服務理念,根據不同農業產業、不同生產經營主體的不同需求,提供“保姆式”“菜單式”定制服務,開展農資商品及服務“團購”、新品種示范試驗、全程托管、技術承包、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技物結合”服務,促進農資先進適用技術入田到戶。蕭山、余杭、海寧、天臺等地農資企業還積極參與農業公益性服務,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推廣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化肥,助推肥藥減量使用。 ?。ǘ嫿ìF代農業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農資企業的經營服務優勢,立足農業生產需要,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加快構建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體系。一是建設莊稼醫院。組織縣級農資公司、基層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參股組建莊稼醫院,建立以農資公司為主導、莊稼醫院為基礎的多方參與、利益共享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健全以莊稼醫院為平臺集農資銷售、病害防治、技術指導、新品推廣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努力解決農技服務和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省社制定了莊稼醫院三年行動計劃和建設標準,重點推進莊稼醫院的硬件配套、技術力量、規章制度和形象標識建設,規范開展門診咨詢、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田間巡診等服務,打造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示范窗口。省農資集團和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簽署合作協議,編制莊稼醫生培訓教材和視頻課件,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省莊稼醫生和農民培訓體系。二是建設“智慧農資”。結合農資連鎖經營網絡建設,省社出臺加快推進“智慧農資”服務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按照“完善平臺、充實內容、終端擴容、互聯互通”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業生產和農資應用,通過資源整合、模式創新、功能拓展,改造提升農資供應服務網絡,建設“智慧農資”和“網上??漆t院”,推進以在線服務、在線交易、物流配送、在線培訓為主要功能,覆蓋全省、運轉高效、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服務平臺,促進農資經營服務體系轉型升級。三是建設特色產業服務平臺。各地農資企業依托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專業服務組織,建立了一批特色產業服務體系。臺州臺農集團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系統優勢,組織所屬縣鄉兩級農資公司、基層社、合作社聯合社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各方參股,按照“農資企業+莊稼醫院+農民合作社”的模式,為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配方施肥、農機作業、統防統治、收儲加工營銷等系列化服務。寧波、湖州、嘉興等地農資企業圍繞供銷合作社傳統優勢產業和當地特色產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綜合服務示范項目建設,開展農資供應、專業服務、技術推廣、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服務。 ?。ㄈ┩晟铺嵘r資連鎖經營網絡。提升農資連鎖網絡規范化建設水平,省社印發了《農資經營示范店建設標準》,通過完善門店基礎設施、引進農技服務專業人才、購置病蟲檢測專用設備等途徑,改造提升連鎖經營門店,使其成為集農資商品供應配送、農民培訓咨詢、農技服務等功能于一體以及經營高效、服務優質、管理規范的示范店。大力推進農資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和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在主要農資商品集散地和鐵路沿線建立省級農資配送中心和倉儲物流中心,在縣級建立區域性配送中心,在鄉鎮示范店建設配送點,同時加強與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以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對接,大力開展直供配送服務,減少流通環節,提高配送效率。 二、主要成效 ?。ㄒ唬┐龠M了農業增產節支提效。通過農資供應與農技服務相結合,提升了農資企業規?;漳芰?,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土地產出效益。2016年,浙江省供銷合作社系統開展統防統治面積62.5萬畝、測土配方施肥141.5萬畝;直供配送化肥127萬噸、農藥3.5萬噸,服務面積512萬畝。不少農資企業還積極參與農業公益性服務,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推廣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化肥,助推肥藥減量使用。 ?。ǘ┟芮辛宿r資企業與基層組織和農民的聯系。農資經營企業充分發揮資金、人才、技術和品牌資源優勢,與基層社共同推進現代流通網絡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共同開拓農村流通和現代農業服務市場,帶動了基層經營服務體系改造提升。同時,通過領辦農民合作社,組織開展農資團購、統采分銷等業務,降低了成本,密切了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浙江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已領辦參辦植保、測土配方、農機、金融等專業服務類合作社251家,發展農資連鎖企業104家、農資配送中心257個、連鎖網點13696個。 ?。ㄈ┩卣沽宿r資企業為農服務領域。農資經營企業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需求,加快農資電商和物聯網技術應用,積極拓展農技農機、收儲加工、供應鏈金融等產業服務,形成了農業生產全程服務鏈,建立起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發展的經營模式,正在由傳統農資流通企業向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企業轉型。目前,浙江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建成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40個,組建技物結合的莊稼醫院909家。2016年,全省系統農資電商交易額達到5億元。 三、經驗價值 浙江省供銷合作社引導農資企業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需求,大力推動農資銷售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加快農資電商和物聯網技術應用,向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直供、農機農技、收儲加工等全產業鏈服務,從賣商品向賣方案、由批發商向直供商、從單環節向全鏈條的經營服務模式轉變,實現了從“賺農民錢”到“幫農民賺錢”,再到“與農民一起賺錢”的理念跨越,不僅促進了傳統農資流通企業向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企業的轉型升級,而且通過規?;?、專業化服務,降低了農民生產成本,加快了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促進了生態環境改善。 創新農資服務方式,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推動農資企業向農業綜合服務商轉型的必然要求。浙江省供銷合作社在這方面的經驗做法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下一步各地供銷合作社可選擇有條件的農資企業大力推廣。
?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
開展土地托管服務 綜合改革試點以來,山東省供銷合作社按照“為農、務農、姓農”的要求,緊緊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這一主線,以土地托管為切入點推進現代農業服務規?;?,以為農服務中心為依托打造土地托管服務圈,走出了一條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的新路子,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唱響了“農民外出打工、供銷合作社給農民打工”的服務品牌。 一、基本做法 ?。ㄒ唬﹦撔峦恋赝泄芊辗绞?。在實踐中主要形成了兩種托管服務方式:一是全托管,又稱“保姆式”托管,主要是為農戶提供所有生產經營環節服務。一般情況下,委托和受托雙方簽訂服務協議,事先確定種植作物及產量、服務項目、托管費用等信息。全托管對農業增收節支提效作用明顯,但需要服務主體具備較強的服務實力和整合農資、農機、農技等各類生產要素的能力。二是半托管,又稱“菜單式”托管,主要是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等某個或某些生產經營環節的服務,按實際作業項目結算服務費用。半托管相對靈活,也是目前較為普遍的托管服務方式。隨著土地托管服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大力推進“兩個延伸”“兩個提升”,即:服務對象由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向分散經營農戶延伸,服務領域由大田糧食作物向山區、丘陵經濟作物延伸;服務手段由機械化服務向全產業鏈科技進步提升,服務方式由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 ?。ǘ┐罱ㄞr業生產綜合服務平臺。為給土地托管服務提供硬件和技術支撐,山東省以縣農資公司等社有企業為依托組建農業服務公司,聯合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共同建設和運營為農服務中心。在功能設置上,為農服務中心重點開展測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烘干貯藏或冷藏加工、莊稼醫院、農民培訓等6項服務,同時設立涉農部門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公益性服務。省社投資并開通“96621服務找供銷”熱線,并與省農科院聯合開發了為農服務中心科技信息云平臺,綜合運用物聯網、互聯網、遠程視頻等信息化技術手段提升服務水平,實現“讓科技多跑路、讓農民少跑腿”。在服務范圍上,按照最佳效益規模,平原地區以大田作物托管為主的為農服務中心一般占地20畝左右,服務半徑3公里,輻射面積3-5萬畝,形成“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山區以林果等經濟作物托管為主的為農服務中心,以山體自然形成的小流域為基本單元,服務半徑約6公里,輻射面積約10萬畝,大致形成托管服務圈。在投資比例上,明確要求農民合作社在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中的持股比例不低于80%,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在為農服務中心持股比例不低于70%,并且政府扶持資金可按比例以股權形式量化給農民社員,也可部分作為股權進入縣級農業服務公司,從而實現農民社員在為農服務中心的持股不低于56%,真正做到農民出資、農民參與、農民受益,以利益聯結保證為農服務中心可持續運營。 ?。ㄈ嫿▍f同服務機制。一方面以“3控3×6+1”縱向整合各級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資源。“3控”,即:?。ㄊ校┥缈毓缮缬旋堫^企業,縣級社控股農業服務公司,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控股為農服務中心,以此保證“為農、務農、姓農”;“3×6”,即:按照功能互補、上下貫通、協調聯動的原則,?。ㄊ校堫^企業、縣級農業服務公司、為農服務中心分別承擔6項服務職能,做到上級社主要解決下級社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經濟的事情,優化再造服務流程,聚合系統整體優勢,構建起綜合性、規?;?、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1”,即為涉農部門搭建服務平臺。另一方面,以“社農結合、社社合作、村社共建”為抓手,橫向聚合各方資源,形成為農服務合力。省社分別與省農業廳、財政廳、國土廳等部門聯合下發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服務中心建設等文件,與省科技廳、農科院等單位簽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戰略合作協議,國土部門將為農服務中心建設用地納入“十三五”土地規劃,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重點支持。2014年以來,省財政扶持近600個為農服務中心建設,每個安排資金50-100萬元;菏澤、高密等市、縣級政府也對為農服務中心建設給予專項資金補貼。加強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合合作,推行基地共建、品牌共創、利益共享,并通過組織和服務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農村優秀人才、農業生產機械設備等社會資源迅速向供銷合作社主導的為農服務體系集中,提升開展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實施“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創新工程,以土地托管為切入點,以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為基本路徑,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與村“兩委”共建農民合作社、綜合服務社、發展項目、干部隊伍,促進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以及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向村居、經營服務向田間地頭“雙覆蓋”,形成強村固基、富民興社的長效機制。 二、主要成效 ?。ㄒ唬┐龠M了農業增產節支提效。截至2016年底,全省系統土地托管面積已達2107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通過土地托管,集中耕地連片作業,可增加有效種植面積10%以上,糧食作物每畝增產10-20%;統防統治可降低農藥使用量20%,測土配方智能配肥可每畝減少化肥使用量15-20%,“水肥一體化”可節水30-40%、節肥30-50%,小麥、玉米烘干可每斤增加0.1元左右的效益。 ?。ǘ┰黾恿宿r民和村集體收入。農民把地交由供銷合作社托管,只支付服務費,托管后成本降低、收益提高,每畝糧食作物可節支增效400-800元,經濟作物每畝可達千元以上,其中70%以上的收益歸農民所有,還能獲得合作社分紅收益和進城打工收入。通過村社共建,村集體能夠獲得部分托管服務收入,并通過發展農民合作社、建設服務中心取得經營性收入。全省共建村已達16087個,共建項目24547個,為村集體和農民分別增收4.76億元和26億元。 ?。ㄈ┨嵘斯╀N合作社為農服務能力。通過建設為農服務中心,供銷合作社有效整合了系統內外資源,實現了服務能力水平的整體提升。山東省已建成為農服務中心855處,配備測土配方設備677套、智能配肥系統532臺、植保飛機510架、烘干機230組、糧倉庫容136萬噸,累計購置各類大中型農機9800臺(套),整合社會農機5萬余臺(套),提高了為農服務能力。 三、經驗價值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創新服務供給,以土地托管服務為切入點提供規?;?,發展服務帶動型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規范化、成體系、可復制的服務模式,其核心價值在于不觸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不涉及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重大轉變,而是通過服務規?;鉀Q了家庭經營的細碎化問題,在土地流轉之外開辟了一條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新路徑,豐富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內涵,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以及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背景下,找到了實現統分結合的組織方式和生產方式,較好地解決了“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同時,由于土地托管不產生租金,因此能夠有效避免“非糧化”“非農化”的傾向,更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目前,全國已有28個?。▍^、市)供銷合作社系統開展土地托管服務,托管面積達到1億畝。 實踐證明,土地托管解決了小規模農業經營如何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各地應結合實際,進一步在面上進行推廣。
?創新聯合社治理機制
構建聯合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 綜合改革試點啟動以來,山東省供銷合作社按照“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的要求,深入推進聯合社治理機制創新,理順社企關系,密切層級聯系,加快構建上下貫通、高效運行的行業指導體系,有效發揮了聯合社職能作用。 一、基本做法 ?。ㄒ唬┘涌炻摵仙缃M織改造和職能轉變。按照建設合作經濟聯合組織的要求,從優化聯合社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入手,協調省編辦對省社機關職能作出重新界定,對機關內設機構進行相應調整。推進行業協會管理體制改革,對機關在職干部在行業協會兼職進行了清理,選拔優秀人才配強了協會班子,引導各行業協會圍繞系統重點工作,發揮職能作用,促進協會與聯合社融合互補、協同發展。積極探索縣以下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引導基層社采取以經營設施、場地、資金等出資方式,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在此基礎上,依托基層社、縣級社,自下而上建立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推進“兩社”融合互補、協同發展。 ?。ǘ娀摵仙缧袠I指導作用。堅持聯合社為成員社、為基層社服務的工作導向,強化規劃引導、政策協調、考核評價,確保全省系統目標同向、工作同步。一是統籌謀劃改革。2015年9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魯發﹝2015﹞16號),目前全省所有市和涉農縣黨委、政府都出臺了貫徹落實中發〔2015〕11號文件的實施意見。省社和市社分別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形成了上下銜接、統一完善的規劃體系。二是爭取政策支持。2014年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山東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資金累計達到13.3億元,其中省級專項資金7.55億元,是2013年的8.4倍。2016年,各市設立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專項資金6780萬元,縣級專項資金9189.6萬元,分別是2013年的1.26倍和2.24倍。萊蕪市、萊西市分別以160萬元、340萬元一次性解決了陳欠農行貸款本息2.9億元和1.9億元的歷史掛賬。三是建立雙向考評機制。在省級考核事項大幅壓減的情況下,省委將“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綜合業績考核”作為6項考核市直部門事項之一保留下來,并把考核結果通報當地黨委、政府。探索成員社對聯合社工作評價機制,制定《關于成員社對聯合社工作評價暫行辦法》,對評價對象、內容、程序、結果應用等作出明確規定,倒逼聯合社更好地服務成員社。 ?。ㄈ┨嵘缬衅髽I支撐力。一是創新社有企業管理體制。按照政事分開、社企分開的方向,省社成立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組建山東供銷資本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搭建起“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資本投資(集團)公司+出資企業”的社有資本投資管理運營組織架構。二是規范完善社有資產監管制度。制定出臺省社出資企業重大事項決策程序、委派出資企業董事監事履職管理辦法、出資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管理辦法、審計監督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厘清理事會與資產管理委員會、資本投資公司、出資企業的職能邊界,把該管的管起來,不該管的放下去,依法依章開展社有資產監管工作,確保社有資產保值增值。三是推動社有企業轉型升級。省社研究制定了《社有企業振興規劃(2016-2020)》,“一企一策”推進轉型升級。突出農村現代流通、農業機械裝備、類金融、現代農業服務四大板塊,積極推動各層級社有企業間的產權、資本和業務聯結,鼓勵支持社有企業相互參股,建立共同出資的投資平臺。 ?。ㄋ模┲ψズ?ldquo;三支隊伍”建設。一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在高密市委黨校、莒南縣委黨校分別設立土地托管、村社共建兩個培訓基地,實施系統干部職工全員輪訓計劃,提高工作能力,加快成功經驗的復制推廣。積極推廣濰坊市加強市縣社領導班子建設、特別是配強“一把手”的做法,采取多種方式讓改革成效突出的供銷合作社主任得到提拔重用。二是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圍繞企業管理、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合作金融等重點領域,采取定向獵取、戰略合作、委托專業人才招聘公司等形式,面向社會廣攬人才,通過優秀人才搭建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2014年以來,聘用出資企業主要負責人3名,招聘專業人才26名。三是加強新型農民社員隊伍建設。實施新型農民社員素質提升工程,依托山東經貿職業學院和示范合作社組建名師專家庫,搭建全省統一的教育培訓信息化平臺,構建起集院校教育、遠程教育與實踐基地教育于一體的多元化、多層次教育培訓體系。近三年累計培訓農民社員155.1萬人次。 二、主要成效 ?。ㄒ唬┩七M了聯合社機構改革。省社和17個市聯社、133個縣(市、區)聯社全部重新編制“三定”方案,建立理事會和監事會,明確并落實職責定位、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省編委為省社機關增加編制2名,增加處級職位2個。全省系統領辦農民合作社16205家,組建鄉鎮區域性農民合作社聯合社912家,成立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98家,臨沂、濰坊、棗莊、萊蕪、濟寧、德州及所有試點縣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實現全覆蓋,已成為當地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引領者。 ?。ǘ┬纬闪藶檗r服務合力。通過行業指導體系的建立完善,促進了系統資源的有效整合和經營服務網絡的高效貫通,形成了綜合性、規?;?、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全省所有市和90%以上的縣級供銷合作社與農口部門聯合出臺了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文件,全省系統土地托管面積已達2107萬畝,服務的經營主體達4.88萬個,受惠農民371萬戶。 ?。ㄈ┨嵘嘶鶎咏洜I服務能力。全省實現基層社涉農鄉鎮全覆蓋,發展連鎖經營網點10.2萬個,建成農村綜合服務社65439個、城鄉社區服務中心360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158個,新建和改建區域綜合倉儲配送中心9個,開設各類縣域電商平臺177個,2016年縣以下供銷合作社銷售收入、利潤分別占全省系統的89%和91.9%。2014、2015年累計創建全國百強縣級社36家、基層社標桿社141家。 ?。ㄋ模┐龠M了社有企業轉型發展。在鞏固傳統行業基礎上,農產品流通、電子商務、融資擔保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2016年,全省系統實現農副產品購進1180.04億元,同比增長1.8%;農產品市場交易額1011.6億元,同比增長21%;電商交易額172.7億元,同比增長114.4%。供銷系統75家出資企業與省財金投資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總股本3.76億元的山東供銷融資擔保公司,并與4家銀行簽訂合作協議,為公司授信30億元,并爭取農行山東分行探索開發專門針對為農服務中心建設的貸款業務,有效提升了融資服務能力。 三、經驗價值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創新聯合社治理機制的經驗,充分體現了“為農、務農、姓農”的要求和政事分開、社企分開的方向,通過優化配置聯合社機構職能、構建雙線運行機制,用行業指導保證改革方向,用產權聯結密切層級聯系,厘清了行政管理、行業指導、經濟發展的職能邊界,初步解決了“聯合社不聯合”的問題。除山東外,河北、浙江、廣東、吉林、內蒙古等地供銷合作社在這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較好成效。 下一步,各地應借鑒山東等地的經驗做法,采取行政推動與市場經濟方式運作相結合,理順社企關系,創新治理機制,密切層級聯系,加快打造為農服務“一條龍”、現代流通“一張網”、供銷系統“一個社”。
?開展“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
促進農村發展農民致富 綜合改革試點以來,山東省供銷合作社按照全國總社的部署要求,將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機結合,以“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為抓手,助力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形成了強村固基、富民興社的長效機制。 一、基本做法 ?。ㄒ唬┘訌娤到y黨建,創新共建機制。山東省供銷合作社始終把黨建放在重要位置,明確要求具備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及聯合社都設立黨組織,采取單獨組建、村社聯建、區域合建等方式健全系統基層黨組織,并建立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有效機制,激勵黨組織和黨員履職盡責、為農服務。2014年,省社在總結泰安市社“供銷合作社+第一書記+服務項目”、章丘市社支部“一加三”模式、莒南縣社“村社共建”等經驗基礎上,啟動實施“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創新工程,大力推行村“兩委”+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共建機制。 ?。ǘ┩怀鰹檗r服務,推進合作共建。重點從五個領域加強合作共建:一是共辦農民合作社。引導基層社和社有企業加強與村“兩委”的合作,依靠村“兩委”將農民組織起來,共同創辦農民合作社。對村集體和農民領辦的合作社,由基層社和社有企業加強對接,幫助其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并對合作社干不了、干不好的生產經營環節開展托管服務。二是共建生產生活服務平臺。供銷合作社與村“兩委”共建兩個中心:一個是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圍繞農民生活需要,開展日用消費品供應、農副產品購銷、農機具維修以及餐飲、幼教、養老、醫療等服務。在建設和收益分配上,或由村集體出地、供銷合作社出資建設并負責經營,村社按約定比例分配利潤;或由村集體投資建設,供銷合作社租賃經營,定期支付村集體租賃費用。第二個是為農服務中心,圍繞農業生產需要,由村“兩委”引導農民通過委托承包、有序流轉、服務合作等形式,把耕地集中起來,由供銷合作社開展土地托管服務。三是共上發展項目。供銷合作社立足共建村的特色資源優勢,依靠村“兩委”組織村民發展經濟,共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農產品集散中心、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村電子商務終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利用土地托管形成的規?;?、集約化、標準化優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帶動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四是共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的重要任務,發揮供銷合作社行業優勢,通過利益聯結、定向幫扶、就業安置、創業扶持等途徑,將農村貧困戶納入基層社領辦的農民合作社和經營服務網點,增強脫貧攻堅的實效性和持續性。五是共育干部人才隊伍。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廣泛開展黨員先鋒崗、亮牌踐諾等活動,引導系統黨員干部深入村居為農服務、助農增收,切實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積極探索基層社、農民合作社、村“兩委”干部交流任職或相互兼職,打造推動農村發展的干部和人才梯隊。 ?。ㄈ﹫猿止步ü蚕?,強化利益聯結。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明晰共建各方利益關系,用市場經濟的手段確??沙掷m發展。一是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加強對領辦農民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建立按交易額返利和按股分紅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加入合作社的農民除獲得向合作社出售農產品或在合作社打工的工資收入外,還能在增益部分獲得入股分紅,在購買供銷合作社商品時享受優惠。二是確保村集體的經營服務收入。村集體在共建中,通過以土地、房產等入股建設供銷合作社的經營服務項目,可得到股金分紅;通過協助供銷合作社組織農民團購農資和生活資料,可獲得返利;通過幫助供銷合作社組織農民開展土地托管,可獲得一定的服務費。三是確保供銷合作社盈利。對村社共建的生產經營項目,實行基層社與村“兩委”共同考察論證,并堅持經營性與公益性并重,既最大限度地讓利于農民群眾,又保證基層社盈利,真正做到基層社、村“兩委”與農民三方共贏。 ?。ㄋ模┙⒈U蠙C制,形成共建合力。山東省委、省政府將“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寫入了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全省17個市和所有涉農縣(市、區)黨委或組織部門都下發了相關文件,設立了專項扶持資金,并列入農村黨建和科學發展考核指標。為進一步推進工作開展,在全省系統開展“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示范點”評選活動,設立示范共建村獎勵資金,發揮典型帶動作用。依托莒南縣委黨校設立了村社共建培訓基地,加大對系統干部的培訓力度,指導和推廣“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 二、主要成效 ?。ㄒ唬┲屏嘶鶎臃招忘h組織建設。通過“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有效填補了村級黨組織在服務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短板,促進了村級政務服務、黨員服務、農民生產生活服務一體化,使村級黨組織做到了服務群眾有抓手、聯系群眾有渠道,整體服務功能得到強化和提升。同時,通過健全完善合作經濟組織黨組織,保證了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目前,全省系統80%以上的農民合作社及聯合社建立了黨支部或聯合黨委,村社共建交叉任職干部4232人。 ?。ǘ┐龠M了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目前,山東省開展“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的行政村已達16087個,萊蕪市、莒南縣分別實現了村社共建市級全覆蓋和縣級全覆蓋。累計實施共建項目24547個,為共建村增加集體收入4.76億元,助農增收26億元,共建村集體收入均超過3萬元,最多的達到20萬元。全省系統計劃到2017年底幫扶2萬戶、5萬人脫貧,已實際認領27993戶、56299人,實施產業扶貧人口45430人,有20102人達到了脫貧收入標準。 ?。ㄈ┨嵘斯╀N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水平。通過“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實現了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體系和組織體系的擴面延伸。全省系統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15674家,組建鄉鎮區域性農民合作社聯合社835家,成立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92家。建成為農服務中心855處,土地托管面積達2107萬畝,占到全省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建成農村綜合服務社62633處、城鄉社區服務中心2832處,發展連鎖經營網點10萬多個。 三、經驗價值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以“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創新工程為載體,推進“村‘兩委’+供銷合作社+合作社”共建機制,實現了村級黨組織的政治優勢、供銷合作社的經營服務優勢與農民合作社的生產規模優勢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村集體、供銷合作社、農民共贏局面。通過“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一方面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和服務功能,把黨的組織資源、組織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資源、發展優勢、發展活力,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另一方面找到了以合作經濟方式推進強村富民的新路子,通過村集體、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共同開展生產經營和服務,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促進了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實現了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和經營服務網絡向村居延伸覆蓋,產生了互融互促、協調共振的良好效果。除山東省外,河北省供銷合作社以“旗幟供銷”工程為抓手,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實踐證明,開展“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和服務功能的有效手段,是以合作經濟方式推進強村富民的有效抓手,是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有效途徑,對于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開展這項工作,不僅需要供銷合作社積極作為,更需要組織部門的密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在全國具備條件的地方,應積極借鑒和推廣。
?
加強社有企業產權業務合作 促進供銷合作社上下貫通 綜合改革試點以來,廣東省供銷合作社針對經營網點零散、社有企業活力不足的問題,從產權制度改革入手,著力做強龍頭、內聯外拓,構建上下貫通、協調運轉的經營服務體系,打造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 一、基本做法 ?。ㄒ唬┳龃笞鰪娛〖壣缬衅髽I。省社制定實施了深化社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和深化直屬企業改革實施方案,以社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造為方向,在確保對經營網絡和龍頭企業控制力基礎上,加強與社會資本對接,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事業合伙人”和“事業創始人”計劃,推行經營層和優勢骨干員工持股,并對職工領辦創辦為農服務實體項目按不低于34%的比例注資,使社有企業與員工形成利益共同體。 ?。ǘ┒喾N方式推進聯合合作。省社分行業制定上下對接方案,采取產權聯結、業務對接、管理輸出等方式,推動省社直屬企業加強與市、縣社有企業的聯合合作,在農資、糧油、冷鏈物流、再生資源等優勢行業逐步打造一體化經營服務體系。一是產權聯結。主要采取三種方式:1.省社龍頭企業通過股份轉讓、增資擴股等形式入股市縣級社有企業或與市縣級社共同出資組建區域公司,龍頭企業一般要求獲得相對控制權,具體參股比例由雙方企業平等協商。2.省社龍頭企業入股市縣民營企業,帶動市縣供銷合作社業務發展,有條件的市縣社也相應入股。3.借助社有骨干企業資金、品牌、人才、管理等優勢,加強與省外同類社有企業的跨區域產權合作。廣東天禾農資公司、天保再生資源集團與廣西區社直屬企業合作共建廣西省級農資經營及再生資源回收平臺,天潤糧油集團與海南省供銷集團按照6:4的股權合作成立海南天潤農產品公司。二是業務對接。通過渠道共享、業務代理、技術服務等形式,推進各級社有企業業務對接。共享網絡渠道,即農資、日用品、農產品等企業在連鎖配送基礎上,推進各區域合作企業間的聯采分銷,降低商品采購成本。業務代理合作,即省級社有企業特別是從事新興業務的企業,通過委托代理形式,依托市縣級社發展分公司、設立辦事處,或直接依托基層網點設立終端。技術服務合作,即省級社有企業發揮人才技術優勢,面向市縣級社有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促進自身業務拓展。三是管理輸出。省級社有企業在進行自主研發攻關基礎上,形成業內核心技術優勢和科學管理模式,面向市縣供銷合作社,采取整體租賃、服務承包和咨詢顧問等方式,拓展經營服務網絡。廣東天業農產品公司依托開發的領先的制冷系統和成熟的經營管理模式,通過成立項目公司,先后整體租賃改建龍成冷庫和粵西凍品市場,派出管理團隊全面負責經營管理。 ?。ㄈ┐蛟焐舷仑炌ǖ慕洜I服務體系。一是改造提升農資經營服務網絡。圍繞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推動農資企業創新經營模式,推進農資供應與農技服務相融合,大力實施“配送網絡終端化”戰略,直接對接基層網點和種植大戶,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制定各類作物種植技術方案,開展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實現由農資供應商向農業服務商的轉變。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針對農產品流通服務的空白點,以省社農產品流通企業為龍頭,整合改造系統流通資源,建設糧油儲備中心和加工企業,布局冷鏈物流產業園,完善連鎖經營和倉儲配送網絡,建立質量檢測體系,并承接政府儲備任務,打造覆蓋全省、高效暢通的放心糧油和冷鏈物流體系。三是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省社制定了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省級電商平臺建設工作方案,依托直屬企業建設農資、糧油、日用品、再生資源等專業電商平臺,上接全國“供銷e家”,下聯市縣供銷合作社,推進社有企業和基層社“上網觸電”,促進日用品和農產品雙向流通。英德市社引入社會資本建設本地化電商平臺“即送網”,打造集購物超市、商品體驗、網絡銷售、社區配送和農村電商于一體的新供銷電商廣場,形成“10公里半徑服務圈”,探索出了縣域電商平臺發展的成功路子。四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省社成立新供銷金融控股集團,為全省系統企業、上下游客戶和農民合作社提供小額貸款、供應鏈融資、農村保險代理等農村金融服務。組建了首家全省性、主要面向“三農”的新供銷農業小額貸款公司,2016年累計發放貸款8.6億元。珠海、中山、徐聞、斗門等地供銷合作社組建小額貸款公司或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五是搭建為農服務綜合平臺。依托省、市、縣三級社有企業,因地制宜建設一批上接省級社有企業和經營服務網絡,下聯基層服務組織和經營網點的為農服務綜合平臺,推動各業務板塊經營服務網絡有效銜接和協作運轉,為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提供專業化、綜合性服務。臺山市社建成農產品交易市場,集農產品交易加工和冷藏配送、農資農化服務、日用消費品供應等功能于一體,對接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30多家,配送超市、工廠和機關團體單位160多家。 二、主要成效 ?。ㄒ唬崿F了經營服務上下貫通。截至2016年底,省社直屬企業與市縣社有企業、基層社共同出資組建公司75家,主要業務覆蓋全省所有市縣,在農資、糧油、冷鏈物流等領域實現了資源整合,形成了一體化經營服務格局。天禾農資公司與全省所有市縣供銷合作社實現了產權或業務對接,建立配送中心36家,直接對接基層網點和種植大戶1萬多家;天潤公司在全省規劃建設總庫容50萬噸的6個糧食儲備中心、年加工能力12萬噸的3家大米加工廠、401家連鎖經營網點,著力打造全省最大的放心糧油經營服務體系;天業農產品公司建成運營3個冷鏈物流產業園,提供農漁業產品收購倉儲、加工包裝、冷鏈物流等服務,并承擔廣東省凍豬肉儲備任務。去年,全省系統實現農副產品銷售額147.8億元、農資銷售額208.5億元,分別比2013年同期增長87.4%、8.8%。 ?。ǘ汛罅松缬衅髽I實力。全省系統有82家企業實現了產權多元化,占正常經營企業的58.2%。天禾農資等4家社有企業入選廣東省企業500強,天潤糧油等4家企業被評為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佛山市順德區樂從供銷合作社的順客隆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2016年,社有企業實現銷售總額428.9億元、利潤總額3.7億元,分別比2013年同期增長26.8%和38.1%。 ?。ㄈ┖粚嵙嘶鶎踊A。通過產權聯結、業務對接和管理輸出,省社直屬企業對接基層經營服務網點1萬多個,均帶動恢復提升兩項以上經營服務功能。全省系統新增基層經營服務網點2184個,新增項目投資16.8億元;基層社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3498家,帶動農戶17萬戶,助農增收20多億元;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社4242家、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2678家。2016年,全省基層社銷售總額、利潤總額分別占全省系統的42.2%和45.2%。 ?。ㄋ模┰鰪娏巳∠到y綜合實力。2016年,廣東省供銷合作社在全國系統綜合業績考核中位居第17位,比2013年躍升了8個位次。去年,全省系統實現銷售總額742.2億元、利潤總額6.8億元、所有者權益94.8億元,比2013年同期分別增長25.3%、20.5%、24%。 三、經驗價值 廣東省供銷合作社推動社有企業上下聯合的經驗,關鍵是用市場化手段實現了系統資源的優化整合,建立起不同層級社有企業之間以利益聯結為核心的聯合發展機制,將基層社發展融入系統整體經營服務體系建設之中,打破供銷合作社資產分級所有造成的層級界限和區域分割,將系統組織優勢轉化為規模優勢,為在傳統行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構建上下貫通的一體化經營服務體系提供了現實路徑。除廣東省外,河北、山東、陜西等地供銷合作社在推進社有企業聯合合作上,也進行了有效探索。 各地應加強學習借鑒,結合本地實際,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動系統上下產權業務對接,激發基層社發展動能,在加快構建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促進社有企業聯合合作上積極開展實踐。
?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建設現代流通服務網絡 河北、浙江、山東、廣東等地供銷合作社按照中發〔2015〕11號文件要求,順應商業模式和消費方式深刻變革的新趨勢,因地制宜發展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推進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努力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一、基本做法 ?。ㄒ唬┐蛟齑笞谵r產品電子交易平臺。依托本地特色農產品資源,由省、市供銷合作社出資設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司,建設專業化電子交易平臺,面向農產品經營企業、合作社、經紀人等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發布、質量檢驗、現貨交易、交收結算、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等服務。為擴大平臺交易量,一般采取系統上下業務合作方式,由省、市電商公司牽頭,依托縣級供銷合作社網點建設縣級運營中心和鄉村服務站點,統籌組織貨源,做好品質把控;同時加強交易平臺品牌推介,推進與系統內外各級電商平臺對接合作,擴大業務輻射范圍。目前,系統內經營規模最大的省級交易平臺是河北省社的“農交匯”,交易商遍及全國31個省份,上線三年來累計交易額達2000多億元,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同行業前兩名。 ?。ǘ嫿?ldquo;即送型”縣域電商服務網絡。由縣級社成立電商公司,在縣城建設綜合實體超市,在鄉村布局建設電商綜合服務站,聚焦縣域市場,開展超市購物、線上商品體驗、網絡銷售、社區配送、農村電商五大服務。由電商公司自建物流體系,配備電動車、摩托車、小貨車等交通工具,采取靈活用工方式組建配送隊伍,實行專業培訓,設置獎勵機制,承諾一定距離內限時送貨上門。針對本地目標客戶開發網頁、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客戶端,應用地理定位技術,實行配送人員“搶單”和實時就近配送,提高配送效率。開展渠道合作,向下對接農民合作社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向上對接系統龍頭企業,代理銷售品牌產品,拓展本地產品銷路;橫向對接本地商家和公共服務企業,開展餐飲、建材、食材、家政、瓶裝氣配送等綜合服務。這類平臺最典型的是廣東省英德市供銷合作社的“即送網”項目,通過線上線下聯動、一網多用方式,運營僅兩年就已經實現盈利,并開始向廣東省內、湖南、江西、廣西的部分市縣復制商業模式。 ?。ㄈ┌l展“龍頭帶動型”農村綜合電商服務體系。依托社有龍頭企業組建電商公司,建設電商平臺,以農村日用消費品、農資超市為基礎,與政府部門、公共服務部門和村“兩委”合作,建設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服務站一般由村集體或農民個人提供場地,社有企業出資建設,農民能人承包經營,銀行等公共服務部門免費配備相關服務設施或設置服務窗口,政府有關部門通過購買服務形式支持日常運營。通過服務站,社有企業將日用消費品、農資等商品銷售到農村,將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合格農產品銷售到城里;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部門將服務延伸到村,促使村“兩委”有效開展村務、黨務工作,幫助村民解決各類生產生活服務需求。山東省棗莊市的貴誠集團、廣東省茂名市的明湖百貨公司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好實踐,已經在區縣建立了一批電商綜合服務站,有力推動了電商銷售額迅速增長。 ?。ㄋ模┙ㄔO“智慧農資”服務平臺。依托省級農資經營企業,采取互聯網技術,建設集農業技術服務、農資商品交易、資金結算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農資”平臺。建設縣域網上莊稼醫院,整合政府機構、農資公司、農資廠商等相關資源,以網站平臺和手機APP終端為基礎,通過文字、圖片等多種方式為農民提供在線農技咨詢、病蟲害遠程診斷等服務,實現農技服務O2O。建設網上農資商城,組織農資廠商和經銷商入駐平臺,將產品銷售給會員零售商,完成后續物流配送和收款結算;兼容傳統線下渠道,保留終端網點在技術服務、物流配送等方面的職能作用,解決農資電商化與傳統渠道利益沖突的矛盾,實現線上線下有效互補。對接金融機構,建設金融結算系統,為農資經銷商與農戶提供交易結算和融資幫助。目前,“智慧農資”服務平臺建設成績最為突出的是浙江省浙農控股集團,已建設縣域網上醫院20多家、網上農資商城日交易額超過200萬元。 二、主要成效 ?。ㄒ唬┐龠M了系統經濟增長。目前,全系統開展電子商務企業4974個,自建電子商務平臺的企業1111個,建成規?;娮由虅者\營服務中心、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創客中心共813個。2016年電子商務和在線商品交易額快速增長,達到6030.6億元,同比增長52.3%。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供銷合作社增長速度最快的新興業務板塊,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促進全系統經濟平穩增長的有力支撐。 ?。ǘ恿宿r產品銷售。各級供銷合作社都將發展農產品電商擺在突出位置,創新流通方式,幫助農民把特色優質農產品賣出去,賣個好價錢。山東省供銷合作社通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2016年全省系統農產品市場交易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同比增長達到21%。臨沂市供銷合作社“菜潤家”同城配送電商平臺,帶動全市96處“沂蒙綠源”直采直供基地,年銷售農產品近億元。 ?。ㄈ┏醪綐嫿ㄆ鹆丝h域電商運營體系。各地按照總社提出的“五個一”要求,已建成縣域電商服務中心1089個,面向縣、鄉、村提供技術培訓、軟硬件支持、營銷策劃、商品展示等電商服務,受到政府肯定、農民歡迎。 ?。ㄋ模崿F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積極推進實體店信息化改造,全系統依托各類基層經營服務網點改造村級電商服務站7萬多個,促進了線下資源與線上網絡的聯結。廣東茂名明湖百貨公司通過在區縣布局電商服務站,不到兩年時間就實現電商銷售額2000多萬元。浙江省衢江區社整合鄉村兩級經營網點,建設“鄉村淘”農村電商服務站,覆蓋了90%的鄉鎮和80%的行政村,打通了農村電子商務的“最后一公里”。 三、經驗價值 各地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的做法,經驗價值在于:一是順應了商業模式變革趨勢,通過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改造升級了供銷合作社傳統經營業態,加快了社有企業轉型升級,提升了市場競爭力。二是順應了城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采用電商模式重新占領了部分縣域流通市場,并通過實行低成本、定制化、綜合性的便利服務,站穩了市場,進一步夯實了供銷合作社網絡基礎。三是通過發展電商、實踐互聯網思維,進一步增強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了各級社有企業的聯合合作,在部分地區實現了系統內的資源共享、網絡貫通。 當前,各地應積極借鑒河北、山東、廣東、浙江等地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的成功經驗,按照總社六屆四次理事會議工作部署,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提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特別是要樹立“一盤棋”的工作意識,舉全系統之力共同建設好“供銷e家”,盡快形成全國“一張網”,真正把系統資源整合利用起來,形成整體優勢。 |
------分隔線----------------------------
|